,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8年5月21日,景泰蓝制作技艺 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将扁铜丝掐成花纹焊在铜胎上,再填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工艺品,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颇具北京特色的“燕京八绝”之一。精美的景泰蓝成品色彩润泽鲜明、图案华丽多姿、胎骨厚重坚实、掐丝整齐匀称、镀金灿烂光亮,是集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等为一体的杰出代表。
然而,传承了几百年的景泰蓝技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差点失传。当时,由于历史原因,景泰蓝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使珐琅成本不断提高,加之海运汇价昂贵,致使珐琅艺人的生活难以为继,从业人员锐减,整个景泰蓝行业岌岌可危。为挽救这一民族传统工艺,1951年,梁思成、林徽因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工艺美术抢救小组”(以下简称美术组),与景泰蓝开始了一段不解之缘。
当时,景泰蓝的图案设计单一,只有荷花、牡丹花和勾子莲等几种,而中国的装饰图案始终是在千变万化中发展着。林徽因找出了珍藏的历代装饰图案,让美术组成员学习研究。后来她又带着学生多次到景泰蓝作坊调查研究,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跟着老艺人们熟悉每一个工艺流程,细心观察各道工序的操作,了解景泰蓝的工艺特点,提出改进方案,设计了新的纹样和色彩图,并反复调整修改,然后拿给工人们去试制。
在林徽因的指导下,美术组为景泰蓝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突破了以往单调的荷花、牡丹图。他们还为当时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和迎接苏联文化代表团访问两项国际性活动设计了包括景泰蓝台灯、烟具在内的多件礼品,受到各国与会代表和来访苏联艺术家们的喜爱,也受到时任国家的赞扬,郭沫若称“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美术组的故事已成为历史,可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古老的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景泰蓝制品仍频繁出现国礼名单中,如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期间,景泰蓝《四海升平》作为国礼赠送与会的世界各经济体;201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景泰蓝《和平欢歌》被作为国礼赠送城楼观礼9.3大阅兵的各国元首;2016年12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景泰蓝《缠枝莲纹鼎式炉》被作为国礼赠送非盟主席;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给参会及配偶赠送的礼品一共有六件,《共襄盛事》景泰蓝赏瓶便是其中之一……在这些活动中,景泰蓝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以及中国与其他各国人民友好感情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