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以“云上轨道,奏响出行乐章”为主题亮相国际公共交通协会(简称UITP)组织的世界公共交通大会及展览会,并正式发布中低运量城轨云解决方案、下一代轨道无线通信解决方案(LTE-R)及5G 室内数字化方案(DIS)。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 (ICT) 与轨道行业业务的加速融合,一个更美好的数字化智能轨道交通时代正在来临。云化业务、宽带互联、数字化智能轨道等背后的创新 ICT 产品及解决方案将助力轨道运营商们建设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轨道运输系统,持续提升运力,激发服务创新。
在6月9日的UITP欢迎致辞中,华为企业业务全球交通业务部总裁刘仲恒表示:“轨道交通是综合了轨道、车辆、AFC、信号等功能的复杂系统,它不仅需要利用通信设备建立连接以收集信息,也需要建设包括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据平台来打破应用之间的壁垒,以保证系统更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营。为此,华为提供了城轨云、轨道运营通信等解决方案,并愿和全球合作伙伴一起,帮助轨道客户进行数字化转型。”
6月10日,华为成功举办全球轨道峰会,吸引了包括UITP、工业互联网联盟(简称IIC)、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简称MTR)等100多个行业组织、轨道运营商、集成商及合作伙伴参会交流,分享全球的成功行业实践。
数字城轨能提升出行体验。UITP秘书长Mohamed Mezghani指出:“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既需要关注物理基础设施,也需要加强数字化建设。”工业互联网联盟首席技术官Stephen Mellor 说:“为了加速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与行业最终用户合作,在真实环境中推广、部署技术。LTE 测试平台是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推动行业最终用户和技术厂商之间合作的一个例子。IIC旨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帮助行业最终用户。”泰雷兹地面运输系统部网络产品线经理 Etienne Saclier Darquian 分享称:“对于公共交通运营商而言,在门到门的无缝旅途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提供物理的运输服务同时也提供多模运输业务的 MaaS 平台,将为其交通业务带来增值。在掩盖技术复杂性下,端到端的网络和IT联动,将帮助运营者优化其核心业务并为乘客提供最佳服务体验。”
世界公共交通大会及展览会期间,华为更携手业界合作伙伴,展示了5G Lampsite、LTE、Wi-Fi 6、IP网络、光传送网络、服务器、存储、城轨云、云智慧公交等解决方案,为公共交通运输提供了端到端的高可靠通信服务。华为已经为全球 12万公里的铁路、100 多条城市轨道提供了产品及服务。基于对轨道交通客户需求的深刻了解,不断探索5G、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携手合作伙伴开发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高运营效率、增加运营收益、提高乘客服务水平。
华为中低运量城轨云解决方案:采用先进的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设备提供的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资源统一整合为资源池,以虚拟主机、虚拟网络设备、虚拟安全设备的形式按需分配给应用系统,从而实现了数据中心设备型号的统一化,降低了设备采购和建设成本。该方案适应性和灵活性强,除了应用于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如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市域快轨等)之外,还可应用于城轨单专业云场景(如ISCS\TIAS、ACC\MLC融合中心、路网级应用云等),并可平滑扩容到融合云及城轨云。
下一代轨道无线通信解决方案(LTE-R):华为LTE-R解决方案联合生态伙伴与客户充分验证,并已在中国率先启动建设,该方案具备面向 5G 演进能力,支持与 GSM-R 互联互通,提供基于 MCPTT 的集群语音、视频、数据等功能,通过一张 LTE-R 网络承载列控、列调、PIS、CCTV等轨道业务,与 5G 技术共同打造轨道行业无处不在的连接,实现乘客、列车、基础设施全面互联的智能轨道未来。
5G 室内数字化方案(DIS):华为领先的面向智慧交通枢纽的 5G 网络解决方案 – 5G LampSite,是室内数字化(DIS)解决方案的一部分,5G LampSite 采用多项先进技术,具备支持LTE、5G并发,安装方便,运维简单等特性。在满足交通枢纽大量旅客的通信需求的同时,使能交通枢纽的智能化的乘客流量管理、安全检查、售票检票等应用,并为整体交通枢纽的智能化运营奠定网络基础。(来源:美通社)
科学研究要想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及时地发布与传播。物理预印本(arXiv)、生物预印本(bioRxiv)由此应运而生。6月7日,医学研究论文预印本发布平台medRxiv宣布创立,并将于6月26日进行首次论文发布,目前正在接受投稿。
medRxiv由冷泉港实验室(CSHL)、耶鲁大学以及BMJ共同创立,其中冷泉港实验室也是bioRxiv的创办者。medRxiv为免费且非营利性服务平台,所有医学研究论文初始版本都可以以预印本方式在该平台免费发布,从而能实现科研成果及时地传播,并获得及时的反馈用以改进研究,因此许多学者对其寄予了期望。
medRxiv方面表示,与bioRxiv一样,希望同行评审期刊与medRxiv合作,也鼓励稿件投送给medRxiv的同时,也投递给相应同行评审期刊。
此前,医学研究者出于一些风险的考虑,如病人尝试他们未经同行评审的研究成果进行治疗可能带来危害,因此不愿意将其成果以预印本方式发布。两年前,首次提出medRxiv计划的耶鲁大学心脏病专家Harlan Krumholz表示, medRxiv将通过一些严谨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1.作者须声明或证明其论文中含有伦理审查、临床试验登记、患者知情同意书、资金来源和利益冲突等重要信息,一旦论文评审中发现任何伦理问题就会开始退稿流程。
2.由一名志愿研究者和一名医学编辑专家进行评审以确认其合法性,这名医学编辑也决定该成果是否可在medRxiv发布。
3.论文稿会清楚标示为尚未经过同行评审,并提醒其不能作为临床或健康相关工作的指导,也不能以正式成果进行新闻报道。
如果评审中发现有问题,将交由临床编辑与medRxiv六人小组进行审核,并由该小组给出最终决议。CSHL执行主任、medRxiv与bioRxiv共同创始人John Inglis表示,medRxiv组织者不会对所需声明信息(如伦理审查的文书)进行检查。但他指出,一旦评审过程中发现任何伦理问题,就会退稿。medRxiv将严格排除对公共卫生有风险的敏感话题(如质疑疫苗安全性的研究),或“双重用途”研究论文(如可能造成伤害的病原体研究)。
Inglis表示,medRxiv会寻求外部资助(如bioRxiv获得Chan Zuckerberg基金资助),资助将取决于medRxiv投稿数,但开始时投稿会增加缓慢。目前,顶尖的传统医学期刊如NEJM和JAMA network等,预印本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机率会有很大影响。
无论如何, medRxiv还是受到很多学者欢迎,有学者指出,在埃博拉等重大疫病爆发时期,medRxiv的预印本免费发布能加快信息传递,这对临床研究者与其他学者都很重要。因此,期待medRxiv几年后能同bioRxiv一样,拿出一份喜人的成绩单。(来源: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