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人民政府印发《周口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经济发展、环境风险防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等10类重大工程,总投资约364亿元。
为加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2021〕44号),制定本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周口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打赢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趋势性好转,必须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接续奋斗、深入攻坚,为美丽周口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生态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绿色转型加快推进。污染防治三年攻坚战期间,全市共取缔黑色企业1347家,整改提升灰色企业284家,做大做强绿色企业339家。取缔砖瓦窑厂125家、整改提升72家,改造燃煤设施1089个,取缔散煤销售点1597个。147家重点涉VOCs(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实施提标升级,完成工业炉窑专项治理290个、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项目836个。加快推进“双替代”供暖工作,完成“双替代”任务18.75万户。淘汰黄标车20411辆、老旧车39512辆。
污染减排力度明显增强。大力实施蓝天、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污染减排,全面完成省政府减排目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比例分别为34.56%和19.54%,超额完成省政府减排22.6%和19.5%的目标要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比例分别为18.27%和16.47%,完成省政府减排18%和16%的要求。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7.5%,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55.4%,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6.5%、30.4%,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全市7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要求,III类水质比例从无到有,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为38.5%,劣V类水质比例由28.57%降至7.7%。全市18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没有发生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全市6个国家地下水水质监控点水质持续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共44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噪声污染源管控加强,建成区交通、工业及生活等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
生态保护持续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至7.6%,森林蓄积量达到780万立方米,湿地面积2.48万公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千米,生态系统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稳定。
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开展了燃煤污染专项治理、工业污染专项治理、建筑施工和交通运输扬尘污染专项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臭氧污染防治驻厂帮扶、餐饮油烟专项整治、重型柴油货车专项治理等大气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提升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开展了入河排污口、餐饮、网箱养殖、农作物施肥种植等排查整治。全市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21座,处理能力91.5万吨/天;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0座,处理规模7800吨/天;建设污泥集中处理设施5处,处理规模455吨/天。
环境风险防范不断加强。全面开展重点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调查,积极推进环境风险防范。全市受污染耕地面积630亩,通过治理修复、种植结构调整等方式,全部得以安全利用。对全市57家涉水工业污染源、7家危废处置场、619个加油站、327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环境风险源进行排查,初步建立了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清单。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及放射性物质全部实现安全处置。
农村农业环境治理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572个村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超额完成任务。完成172个“千吨万人”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共排查农村黑臭水体2413个。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均得以收集处理。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膜使用量8597.22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1.3%。
环境监控能力逐步加强。“十三五”期间,逐步完善大气、地表水、噪声、地下水等环境监控点布设,同时进行降尘、酸雨、河流底泥以及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全市共设置26个大气监控点,其中国控点4个、省控点22个。地表水考核断面62个,其中7个国控断面(“十四五”期间升至13个)。国家地下水监控点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率100%。
生态经济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向好,一二三产比例由21.8:46.3:31.9,优化调整为17.2:41.1:41.7,三产超过二产,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产业跃进千亿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产业迈进五百亿级。安钢产能置换项目的落地建设,填补了我市没有大型重工业项目的空白。
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仍需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基础仍较薄弱,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全面到来,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生态环境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利用失衡问题突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从能源消耗方面看,全市煤炭消费比重仍然较高,燃气普及率低,相当一部分县级城市未集中供气,城市集中供热尚未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仅为6.1%,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较为艰巨。从产业结构方面看,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大,行业资源能源用量较大。机动车保有量增速明显加快,公路货运占比达64%,公转铁、公转水及多式联运程度较低。从用地结构方面看,我市作为省内的农业大市,农作物收获和播种季节面源扬尘污染防治工作难度较大。
污染治理任务仍很繁重。环境空气质量尚未根本好转,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大面广,治理技术有待提升,氨污染底数不清。我市承担着全省淮河流域8条河流的出境断面水质保障任务,水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与改善面临较大压力。土壤安全利用成效及生态监管有待加强,全市县级环境监测部门除项城市外均未配备土壤生态环境监测设备。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薄弱仍是突出短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轻管”,长效管理制度不健全,生活污水不能有效收集和处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尚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生态经济基础仍较薄弱。全市生态经济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偏低,仍存在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等突出问题。生态农林业、绿色低碳产业、绿色服务业等绿色产业刚刚起步,绿色竞争优势尚未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数量少,产业竞争力不强,政策激励引导机制不健全。
环境治理体系仍需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未充分有效发挥。生态环境治理更多依靠行政手段,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市场化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仍滞后于环境管理工作需要。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习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合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坚实基础;二是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机遇;三是中原港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平台;四是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经济社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工作面临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扎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激励与约束并举,增容与减排并重,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有效防控环境风险,筑牢生态安全保障,发展生态经济,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高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周口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人民至上、生态惠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
坚持低碳引领、绿色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增效。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结构优化、减污降碳、风险防范、城乡统筹、管理提升等。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安全为基、守牢底线。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强化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着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更加显著,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重污染天气持续减少,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周口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到2035年,现代化美丽周口基本建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经济优势彰显,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双碳”(碳达峰、碳中和)引领和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格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