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的经济历史看哪里?定是“好南关”。邢台“好南关”是用繁华写就的,由八条阡陌古街纵横交错、连成一片。曾经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日进斗金,是市民逛街必去之地。历经几世繁华,这里不仅是邢台商业聚集地,还留下了别具特色的布袋院,成为古邢台人文荟萃的缩影。
公元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建行省于云燕,以图中原,占据邢、磁、相三州之地。蒙古汗国与金、南宋逐鹿中原时期,在其侵占的领土上没有正式的政权建制,也未作过正式的行政区划,邢州(今邢台)变成了蒙古大汗分封给“达喇罕”的“投下”之地。
居于统治地位的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影响着邢台的生产和生活。他们对中原地区丝织工艺的羡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皮毛工艺的娴熟和市场的了解推动了皮毛工业的发展,使邢台的皮毛业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了一批富足人群,由于这些富贾在生活和商业活动中的需要,产生了商居院落“布袋院”,可以说,“布袋院”的产生与游牧民族的统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使商人有能力建设“布袋院”。早在明代前期,手工业者除规定的时间内必须给封建统治者服务外,其余时间可以“自由趁作”,这种体制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副业、皮毛制革业都很发达,“妇女专以织绩为业,男子无事亦佐理之”“十室之内,必有一机”“无贫富,妇女皆习之”,这是对纺织业的描述;“羊皮为邢台出产大宗,狐貉亦有之。土人习工皮技者,俗呼毛皮匠。熟皮为裘,行畅中外,利莫大焉。毛毳堆积如丘山,运售之外,可织地毯、床毡、毛衣等品”。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清代晚期。皮毛业发达昌盛,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皮毛集散地,不但国内无与伦比,在国际上也相当知名。在光绪年间就有“同慎和”“同顺和”等大小皮店三十多家。
清代,烟草加工仅次于皮毛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第二大产业,即所谓“其次泽淡巴菰,刮叶如发,谓之菸丝……称为上品”“关厢之内,惟南关烟户稠密,东、西、北皆寥落”。这些烟户为烟草与鸦片加工、经营户,他们大多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
“一业旺,百业兴”,清同治、光绪年间顺德府毛皮业高度发展,羊市街、羊市道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皮毛市场。随着声势逐步扩大,集市形式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经营状况,店铺成了商业销售的一种需求,临繁华街道选址建店是商家的首选,于是富足的商人在曾经摆摊设点的位置建设店铺,由于商家多而临街面窄,只能沿着摊点的长巷进行建设,于是形成了狭长的院落,根据主人的富足程度决定院落的长短,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邢台特色商居院落——“布袋院”,用现代语言讲是一种古老的“商住综合建筑院落”。
“布袋院”类型丰富,以中国传统四合院为基础,以前店后厂、多进式院落为特点。院落的深浅反映了当初建造者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从建筑组成看院落由倒座、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
按照入口和院落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入口与中轴线贯通,其二为入口与中轴线偏离。入口与中轴线偏离者居多。一般而言,临街店铺有两个门,一个为拱券门进入店铺,另一个门进入院落。直接进入院落则通透性太强,而入口偏离中轴线则可做到通而不透,符合中国传统的含蓄思想。
院落形制规整。“布袋院”的平面为长方形,根据院落数量不同则长度不同,一般长约50~80米,宽约10~13米。
可以说,“布袋院”是四合院的一种变形或延伸的产品,和四合院一样有正房、倒座、两侧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与四合院相比,延伸之处在于四合院只有一座院落,而“布袋院”由多个相通的院落组成,是延长的四合院。“布袋院”因院随商起,与道路朝向相关,比如:羊市道为南北向道路,则该街道两侧“布袋院”的正房为西或东房、倒座为东或西房,而南北向建筑为厢房。四合院为纯居住院,“布袋院”更强调商业功能,前店后厂或储藏之功能。
功能分区明确。根据商业经营需要,“布袋院”要解决销售空间、储藏空间、主人居住空间、仆人生活空间、会客空间、休憩空间等多种功能空间。“布袋院”在狭长的土地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狭长的“布袋院”有地理优势满足当时的安全需求。首先,前店后厂是部分院落的功能,保证生产技术不易被泄漏,技术秘密得到保障。其次,主人生活在内,仆人生活在外,保证主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好南关”是邢台“布袋院”集中分布的地区,是邢台明、清时期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域,承载着明、清、时期的商居文化,“好南关”位于邢台市的东南部,旧城的正南方。西大街、东大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羊市街、羊市道、牛市街等街道曾经是“好南关”时期商业最繁华的街道,现今仍然沿用着顺德府时期的道路名称。
街道的名称与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府前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四条古老的街道平铺向南,是清末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光绪、慈禧出逃西安,翌年返回京时经由之路,是历史上城市发展的中轴线;花市街是买卖棉花的集市;历史上羊市街是羊只交易市场;马市街是清道光年间定名,是南关马匹市场;牛市街则为清代买卖牛的集市,皮件作坊较多。
“布袋院”就是坐落在这些街道两侧的商居建筑院落。沿街的拱券门、几进几出的深宅大院、院落两侧窄而长的厢房形成“布袋院”的布局特征,建筑则以冀南民间建筑风格为主,配以平檐式门楼、影壁、厢房、穿堂、布廊和起脊布瓦正房等。“布袋院”沿着街道狭长而建,有南北朝向也有东西朝向。
夕阳下,“布袋院”静静伫立着向人们诉说着昔日商贾的辉煌,任岁月蹉跎,时光荏苒,老街巷通过一个个名字、一段段故事,展现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留待后人怀念、发现。(综合邢台日报、邢台电视台)